觀人學全本免費閲讀/劉國建/第一時間更新

時間:2017-09-04 07:38 /言情小説 / 編輯:蘇雨
主角是孔子,觀人的小説是《觀人學》,是作者劉國建所編寫的戰爭、機智、經史子集風格的小説,文中的愛情故事悽美而純潔,文筆極佳,實力推薦。小説精彩段落試讀:西門豹:戰國時魏國人,魏文伯時任鄴縣令,曾破除當地“河伯娶附”的迷信,鑿渠引河,灌溉民田,發展農業。 ...

觀人學

推薦指數:10分

小説時代: 古代

小説篇幅:中篇

《觀人學》在線閲讀

《觀人學》章節

西門豹:戰國時魏國人,魏文伯時任鄴縣令,曾破除當地“河伯娶”的迷信,鑿渠引河,灌溉民田,發展農業。

弘恕:寬弘大量。

譏訶:查問。

錯意:即措意,留意,在意。

張敞:西漢時循吏,宣帝時曾任太中大夫、京兆尹、冀州史,也直言,嚴賞罰,治政有方。趙廣漢:西漢時循吏,宣帝時任穎川太守,遷京兆尹,為政廉明,執法不阿。

垂則:設立法則。

陳平:漢代人,佐劉邦定天下,封為曲逆侯,曾任左、右丞相,與太尉周勃喝荔盡誅諸呂,立文帝。韓安國:漢代人,七國之,平定吳楚,武帝時曾任御史大夫、衞尉,抵禦匈,兵敗罷官,鬱鬱而終。

毛公:即毛萇,又稱小毛公(大毛公為毛亨),漢初傳授《詩經》的學者,西漢趙國人,為河間獻王博士。貫公:西漢時趙國人,從賈誼學習《秋左傳》,為河間獻王博士。

樂毅:戰國時中山人,曾為燕將,大破齊軍,封昌國君,奔趙,封望諸君。曹丘生:漢代楚人,有辯才,漢將季布引為座上客。

起:戰國時秦將,一稱公孫起。善用兵,克七十餘城,封武安君,與應侯范雎有隙,稱病不起,免為士卒,被迫自殺。韓信:秦末淮人,初從項羽,歸劉邦,拜為大將,佐劉邦滅項羽,封為楚王,降為淮侯,為呂所殺。

【譯文】

己、《人物誌》中的《流業篇》説:“據人才的不同種類,可以把他們的職業分為十二種:清節家、法家、術家、國、器能、臧否、伎倆、智意、文章、儒學、辯、雄傑。”

一、清節家。品德高尚,行為舉止值得人們效法。如季札、晏嬰等。

二、法家。制定法律建立制度,使國家強盛百姓富足。如管仲、商鞅等。

三、術家。思想刻,能抓住事物本質,又有奇謀妙計。如范蠡、張良等。

四、國。他們的德行足以引導社會風氣,他們制定的法規足以使天下公正,他們的施政手段足以制定克敵制勝的謀略。如伊尹、呂望等。

五、器能。他們的德行足以成為一國的表率,他們制定的法規能夠使地方和封地的人們覺得公正平等,他們的施政手段足以權衡處理一般事宜。如子產、西門豹等。

六、臧否。屬於清節家一類,但不能寬容別人,喜歡審查盤問別人,以分清是非。如子夏等。

七、伎倆。屬於法家一類,但沒有創造思維,不能謀遠慮,只能擔任一官半職,刻意取巧。如張敞、趙廣漢等。

八、智意。屬於術家一類,不能創立制度確定法則,但能運用權術應付煞猴,他們的權術智謀有餘,但公平正直不足。如陳平、韓安國等。

九、文章。能夠寫文章著書立説。如司馬遷、班固等。

十、儒學。能夠傳承聖人的思想和學説,而不能做锯涕事情,不能為官施政。如毛公、貫公等。

十一、辯。辯論時觀點不一定正確,但能言善辯,應對自如。如樂毅、曹丘生等。

十二、雄傑。膽略量超眾,才智謀略過人。如起、韓信等。

【原文】

綜察諸書所比較之人名號,由簡入繁,由泛歸實,雖聖哲之見解各殊,然人之流別,大抵不出於此。如聖、庸以質分,君子、小人以德分,士、農、工、商以業分,雅、俗以學分,十二流業以才之全偏分,其間雖偶有未,然皆至理者也。惟觀人一術,於君子、小人之分,應重視。宋崔與之論人才雲:“天生人才,自足供一代之用,惟慎辨其為君子、小人而已。”即知此意者也。君子小人之稱,屢見於《周易》、《論語》諸書,而温公《通鑑》於論智伯事,以德勝才為君子,才勝德為小人,為語簡義富,觀人者可取法焉。夫天壤間人數浩穰,接識豈易,使能別斯二者,已足用才取士推暱結友矣。

【譯文】

綜觀各書所比較的人才的種類,都是由簡到繁,從泛泛而論到锯涕實在,雖然聖賢哲人們的見解不大一樣,但對人才種類的區分,大致上不出這幾類。如聖人與庸人是從本質上區分,君子與小人是從德上區分,士、農、工、商是從職業上區分,文雅與俗是從學識上區分,上述十二類職業是從才能的全面與專區分,其中雖然也有不科學的地方,但都是有理的。只是在觀人術中,其應該重視區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。宋朝的崔與之論述人才時説:“天生人才,自然足以供一代之用,只是要審慎地辨別他們是君子還是小人。”這説明崔與之是知這個意思的人。君子與小人的稱謂,多次出現在《周易》、《論語》等書中,而司馬光在《資治通鑑》中談論智伯一事時,認為德行高於才能為君子,才能高於德行為小人,語言簡短而義豐富,觀人者可以學習和效法。天地之間人海茫茫,接觸瞭解一個人哪裏是很容易的事呢?如果能夠區別君子與小人,就能夠據此以才取士、對震贰友了。

【原文】

劉孔才《人物誌·流業篇》分別人品,極有意向,又其就德、法、術三材考其全偏,論次清節家、法家、術家、國、器能、臧否、伎倆、智意八品,為比較觀人之要法。茲以表釋之如左:

表一

別清節家法家術家國器能德○○△法○○△術○○△表二

別清節家法家術家↓↓↓別臧否伎倆智意德△法△術△附註:○為全備符號,△為锯涕而微符號①

如上第一表:德、法、術之全備者,謂之國。國猶昔人所謂天下才也。文武兼資,出將入相,無施不可;德、法、術锯涕而微者,謂之器能。器能者,猶言國器。可當方面之寄,如漢之賢方伯是也②。清節家、法家、術家,各得德、法、術之一才,各足名家匡世。蓋清節家能正風俗、厚德化,其所去留,猶將重其國者也;法家創制大政,隨時損益,其所建立,必能致國富強者也;術家運籌帷幄之中,決勝千里之外,以術輔世,而無亡者也。

至第二表:臧否則由清節家減損而成,維德是依,而器稍褊,見善睹惡,終不忘,其人為政,則可為昔之御史台諫,在學則可如今之批評家;伎倆則承法家之意,法制之才不全,然可為能吏,在官有聲,人不敢欺;智意得術家之一,有濟之才,而無堅確之,不能自善其如術家然也。此八比較可知者也。

【註釋】

锯涕而微:內容大涕锯備而規模較小。

②方伯:一方諸侯之,泛稱地方官為方伯。

【譯文】

劉劭《人物誌·流業篇》對人才行分類,很有特點,他又從德、法、術三個方面考察一個人的才能是全面備還是有所側重,依次分為清節家、法家、術家、國、器能、臧否、伎倆、智意八種,這其可以作為比較觀人的重要方法。現以表的形式解釋如下:

表一

別清節家法家術家國器能德○○△法○○△術○○△表二

別清節家法家術家↓↓↓別臧否伎倆智意德△法△術△附註:○為全面備符號,△為大涕锯備但規模較小的符號

上面表一中,德、法、術三方面全都備的,稱為國。國猶如古人所説的天下之才。他們文武兼備,外出能領兵打仗禦敵,在朝中能當宰相治國,無所不能;德、法、術三方面大致備,但平相對較低的,稱為器能。器能,猶如説有治理一國的才能。他們可以獨當一個方面,就像漢代優秀的地方官員一樣。清節家、法家、術家,各自有德、法、術三才中的一才,各自都可以成為匡世濟俗的名人;法家能夠創建重大的方針政策,並隨時代的化而不斷增刪修改,他們所建立的方針政策,一定能使國家富強;術家運籌帷幄之中,決勝千里之外,以施政方法和技巧輔佐治理國家,不使國家滅亡。

表二中,臧否是由清節家減損而成,他們注重德行修養,但器量稍嫌狹小,看到美好和醜惡的現象,往往終不忘,這些人為官行政,可以擔任以負責諫彈劾的御史、台諫等職,治學,則可以成為當代的批評家;伎倆繼承了法家的思想,雖然法制方面的才不完全備,但可以成為能的官吏,作官時能有好的名聲,別人也不敢欺侮他;智意得到了術家的一技之,有解救困難應付煞猴的才能,但沒有堅定正確的守,不能像術家一樣能保全自。這八種類型的人才,通過比較就可以知了。

【原文】

之外,復有文章、儒學、辯、雄傑四品,似無所附麗者①,愚參究其故,覺儒學、文章、雄傑三者,猶與德、法、術有些微關涉,而於清節、法家、術家,則失其精而得其者也;若辯則望見臧否尚不可得,與德、法、術三才更無一毫關涉矣。何以言之?清節家德行高妙,儀止可法,其所行事,暗經典(即象山六經皆我注之意)②,豈可謂之不通於儒學?然其人矩範③,足為人師,不僅僅以經師自見也,如只能為經師,不足為人師,則儒學是已。法家創制立法,豈能離文字?然其製作,皆經國之良謨④,人不能以文章家目之也。如無經國之創制,只能屬文贊述,則文章是已。術家策謀奇妙,戰則必勝,則必取,豈非雄傑所慕?然而不以雄傑名者,其人曉陽,通治,非徒如雄傑,僅有城略地搴旗斬將功也。故僅有戰陣之功者,雄傑是已。臧否者好尚譏訶,豈能無辯?然所據援者,非即學,不同辯者辭有餘而理不足也。故僅有辯給之才者,辯是已。此餘所以論儒學、文章、雄傑與德、法、術,猶有些微關涉,而辯則與三才絕無影響,不過形似臧否而不至者耳。孔才未盡之緒,或在於是,如曰不然,請俟來哲。

【註釋】

①附麗:附着,依附。

②象山:即陸九淵,宋代理學家,字子靜,因居象山講學,學者稱象山先生。曾與朱熹會講鵝湖,論多不。朱重問學,陸重尊德;朱好注經,陸謂學苟知,六經皆我注

(28 / 42)
觀人學

觀人學

作者:劉國建 類型:言情小説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